导入数据...
学术讲座 | “光影与岁月”论坛第4期开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3-12-06 13:23:3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查看:72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专业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2022年9月,为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此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对包括戏剧与影视在内的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要的调整,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该如何对应调整呢?围绕这一话题,2023年12月2日19时-21时,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光影与岁月”系列论坛第4期以线上会议方式,邀请专家们展开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研讨。

image.png

论坛在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骆平,成都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苏波分别致开幕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中央戏剧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郝戎,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二级教授饶曙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燕,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周安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沈义贞在会上作研讨发言,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副院长郭道荣作总结发言。

论坛由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主办,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承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剧作创研中心、四川作家作品改编研究中心协办,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谢建华作开幕式主持,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院长张娟作研讨主持。

image.png

主持人:谢建华(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image.png

周星: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开幕式上,周星提出了此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在实践层面需要理清的许多问题,如MFA艺术专业硕士专业方向和现在的戏剧影视专业硕士的方向的区别,原先的MFA的人才培养途径能不能借用到现在,过去单一性的专硕和博士阶段的培养如果过渡到现在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之间的培养,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招生方式和培养方向如何设定,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之间如何衔接和融通等等。周星认为,现在的戏剧影视专业硕士与MFA艺术硕士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过去MFA的一些经验也可以延续,当然也会面临着毕业设计作品与论文阐释评价的问题,从内涵上来说,需要强化现在戏剧影视专硕的文化理论与专业技能技巧的多样性;而在培养目标方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能够完成作品的创作,而是在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创意高度上有所提高,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image.png

骆平:四川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二级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指委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文化领军人才,四川省戏剧与影视教指委主任。

骆平在开幕致辞中表达了专家们对四川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关心和支持,重申了各川内高校在本领域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同,但面临的问题却是相似的,而在戏剧影视类的学科专业目录的两个变化的情况下,讨论戏剧影视专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方面,骆平结合实例,提出了“破五唯”的理念:破单一发展观,立多元交叉的建设愿景,牢牢立足新文科的视域,构建交叉多元立体的发展愿景,顺应和遵循元宇宙技术下的戏剧影视创作新景观;破同质化,立特异性,在遵循专硕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要求之上,规避同质化,建立具有特异性的培养体系;破同一性,立区域性,在精准立足专硕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学校的特色;破传统的评价体系,立标志性成果产出,在达到专硕方向开设与验收的基础性上,在某一方面彰显出出色的成效,实现高原乃至高峰的效应;破理论与实践的分层理念,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骆平认为,在专硕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在新文科和跨学科的大背景下,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人才培养的改进与提升,需要继续保持探索和革新。

image.png

苏波:成都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苏波向各位专家的参会表示欢迎和感谢,介绍了成都大学在戏剧影视类专业和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专硕和学硕在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行业与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等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本次会议研讨的主题恰逢其时,具有较好的针对性。

主题研讨

image.png

主持人:张娟(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院长)

image.png

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教学与研究。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始创者之一,传媒艺术学创建者。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四十余项,著有《立论中国影视》《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著作三十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曾赴亚、欧、美、非、澳等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胡智锋从专业目录调整后专业硕士培养方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根本异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胡智锋认为,在目录调整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讨论如何去建设,戏剧影视研究生教育对业界培养、输送的人才主要是高水平人才,而非偶然性的特殊人才。对专业学位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把学术性完全转向面向业界,而是在原有学术型的基础上延伸出专业教育和培养,不可以放弃学术性的和学理性,研究生有重要的任务是进行研究,只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研究三大研究中有所偏向。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一个偏基础研究一个偏应用研究,但实际上理论和实践是你中有我中有你的,学术型的不是说就完全脱离实践,实践型的也不是说完全脱离理论。这一点体现在培养过程,也体现在招生阶段,不能一味地降低学术标准,需要综合考虑许多过去的经验。而在各个高校戏剧影视专业硕士的特色建设上,可以考虑与学校内部的主流专业、优势学科专业的结合,还可以和社会的资源的结合,以及不同院校之间跨院校的结合,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和特色的资源。

image.png

 戎:中央戏剧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长,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表演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等。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导演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二等奖等奖项,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郝戎从业界对创作人才需求和学界对科研需求两方面探讨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的层级。结合中央戏剧学院的实际,郝戎认为,艺术硕士和艺术博士一定要非常清晰的梯级性,教学的层次和阶梯标准要明确,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重复。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在招生时,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创作经验和能力,那研究生阶段要学的是在此基础上从术到道的内容,期间学术性、创作思想深度等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充分思考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image.png

丁亚平: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影视理论与批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传播研究》杂志主编。已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丁亚平影视史学文选》(三卷本)等,另有编著与主编著作多种。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担任首席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影视学卷主编。

丁亚平从此次研讨主题的前瞻性出发,讨论了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不断突飞猛进的今天,数字艺术对电影知识的扩延和带来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疆域的变化。丁亚平认为,随着电影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影教育新观念、新格局;电影教育事业形成之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制,包括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坚持全方位整体化和跨学科培养交叉领域综合型人才;另外,需要考虑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高等电影教育的各个层次如何区分,包括它的培养架构培养方案,还有教材建设,一些具体实施人才流向等等问题。以前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慢慢形成比较完善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方式需要逐渐的完善,良性地调整和发展,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这既是尊重艺术专业硕士博士人才、高水平人才培养本身的动态性,也是高等教育的规律所在。

image.png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饶曙光从教育方法论的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进行了讨论。饶曙光认为,数字技术、元宇宙还有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都对艺术人才培养产生了包括知识体系在内的结构性改变,可能会使刚刚建立的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受到一些新的技术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构建一个科学的、更加合理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为业界培养出更多的有效的人才,而这一过程需要重视“珍惜历史、拥抱未来、构建共同体”基本方法论的应用。

image.png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传媒专委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西部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影视艺术》执行编委,“新三科”教材《影视》(西南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国影视年度蓝皮书”联合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首席专家。

陈旭光结合北京大学在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方面的实践,探讨了专硕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式、师资标准等问题。陈旭光认为,艺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注重提升文化素养,因为提升有助于提升创作水平。专业硕士培养期间不能放弃学理性的教育,适当开设相关的学术研究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完全按照学术硕士的方式进行,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专硕人才培养体系。

image.png

张燕: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

张燕从“专业”“硕士”“学位”三个关键词探讨了戏剧影视专业硕士培养的定位。在专业上,学科调在目录调整以后,其最大的变化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地位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国家对创作性的、实践性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对以往学硕的培养目标来讲,它可能更需要的是能够应合我们国家关于影视强国需要培养高端的人才,而这种人才是具有专业的高度影响力,以及综合能力,包括原创力、团队协作、管理能力等等,这不仅仅是一个技能的问题,更多是思维的问题。对于研究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的提升,它既体现厚实的文化思想,也体现创新的理念、突破的精神。而在学位方面,张燕认为,研究生的学位说明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世界视野,观点观念是超越目前业界纯粹的创作的。理清了专业、硕士、学位的特征和定位,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具体实践方法也会更加明晰。

image.png

周安华: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特邀专家、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

周安华从新文科、人工智能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对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影响出发,认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要加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开阔的视野,有开放进取的态度去让人才培养面向世界,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三是强调内涵,把人文的精神的弘扬和传递作为教学和教育的一个重大方面;四是戏剧影视的形态已经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要注意戏剧影视的当代化、媒介化和公共化。

image.png

沈义贞: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戏剧与影视学国家一级学科暨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已出版专著《影视批评学导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散文话语策略研究》等4部,论文集《艺文漫话》1部,主编、参编《电影八讲》《中外电影名片导读》《世界电影名篇探胜》《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2009)》《江苏文化史论》等2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项目、江苏省政府项目等10余项,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5项。

沈义贞从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出现的种种困境出发,主张戏剧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殊途同归,都是指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专业技能需要更多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则是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无论是专业性的还是学术性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当中都要有学术的追求、理论的追求、文化的追求,实践性课程要指向学术、指向理论、指向文化;而理论的探讨、文化的探讨,都要能够介入创作,指导创作,评判创作。

闭幕式

image.png

郭道荣:现为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副院长,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视协动漫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成都高新区网络视听和数字文创业界共治理事会常务理事,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主持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重大项目2项,主持完成四川省重点教改项目1项及省市科研课题10项;其教学改革成果(集体)获校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省级二等奖。

研讨结束,郭道荣作总结发言,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成果。他认为,各位专家围绕艺术专业博士设置之后,专业硕士如何培养的问题、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方向的异同问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展开深度的交流和热烈的探讨,既有热点性、前沿性、引领性,又有可操作性。郭道荣总结了本次研讨的成果:指明了专硕的人才培养与学硕的人才培养以及艺术博士人才培养所不同的方向与目标;指出了专硕培养与学术培养所不同的具体方式方法,包括如何处理好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如何让专业更专业、学术更学术的具体方法,为戏剧影视专硕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提出了新问题,尤其是对在专硕人才培养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引导、技术实践与文化理论究竟应该谁重谁轻等等问题都还没有达成共识的担忧,需要大家继续新的思考。郭道荣对专家们发言和宝贵的意见分享表示感谢。

 

  摄影与供稿:雷俊谐 王苗苗

                                        初审:王博 

                                             二审:骆平 谢建华

                                      终审:余剑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