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术讲座 | “光影与岁月”论坛第3期开讲:新学科目录对应调整与未来专业学位点建设
时间:2022-12-07 12:45:19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查看:83

image.png

为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并于今年9月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戏剧与影视相关的学科、专业在“新学科专业目录”中有明显的变化,那高校应该如何做好本学科新旧目录的平稳衔接与新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呢?围绕这一话题,2022年12月2日19时-22时,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光影与岁月”系列论坛第3期以线上会议方式,邀请专家们共同研讨“新学科目录对应调整与未来专业学位点建设”。

image.png

论坛在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牟文虎,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骆平分别致开幕词。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胡智锋、郝戎,委员姚争、张阿利,秘书长张燕,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戏剧戏曲与广播影视分委员会召集人王海洲,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家福,委员焦道利在会上作研讨发言。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其他委员和部分相关院校的教师参加了会议。

论坛由四川音乐学院承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剧作创研中心协办,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谢建华主持。

开幕致辞

image.png

                                               

周星: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

开幕式上,周星认为此次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建议尊重既往学科建设已掌握的一些经验和规律,同时也要积极适应和展望新学科未来的前景。针对调整后学科专业的建设目前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标准,各高校在当下在新旧学科专业目录衔接该怎么做的问题,周星提出了要大力提升创作水平、坚持理论前沿研究与文史哲学科的对话、不舍跨学科构建新文科等具体措施和方法,并鼓励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学科建设的思路。

image.png

牟文虎: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四川省雕塑协会副会长。主持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大型展览并获奖,有《王铭章将军》《古井咸泉》《锄禾日当午》系列雕塑及《观音》《舞》等作品。

牟文虎介绍了四川音乐学院在本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的情况,代表承办方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和嘉宾的感谢,并对会议的成果表示期待。他说,新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一些战略,希望大家在本期“光影与岁月”论坛的上对戏剧与影视新的学科专业衔接和建设上畅谈所思,深入沟通交流,促进本学科的教育改革和川内高校间的协作与发展。

image.png

 骆平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四川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文化领军人才。

骆平介绍了四川省戏剧影视相关行业蓬勃的发展现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感谢专家们对“光影与岁月”系列论坛的支持。骆平汇报了近期四川省戏剧影视专业教指委工作的情况,希望通过平台、载体等方面的建设为川内各高校的戏剧与影视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学科布局等提供决策依据。骆平介绍,新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在同学科门类下把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进一步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调整前四川不少高校已有旧目录的硕士专业的建设,现在需要根据新目录的指导作出转型,许多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的思考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希望在此次论坛中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和引领下,四川高校继续开创此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新局面、新征程。

主题研讨

image.png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智锋从本次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大背景出发,认为其总的方向是加强文化自信及中华文化的底色,目标是培养培育高端人才,畅通专硕到专博深造的通道。面对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和师资、学科建设方向的调整等问题,胡智锋强调学术型专业应该保持研究的活跃,专业型则要创作倾斜,并做好研究对象、范式、方法与专业创作的联系,彰显艺术专业的特色,保持学理性、开放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留有融合和创新的空间。胡智锋对四川在戏剧与影视相关专业已有的建设成果表示赞赏,期待在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指引下,能够推出一些创新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模板”。

image.png

郝戎 中央戏剧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长,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表演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等。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导演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二等奖等奖项,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

郝戎指出了新目录指导下各高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即将面临的学生生源、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应对和做好的实际问题,认为当下有必要将目录调整与这些问题的许多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尤其要充分分析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兴趣和需求,反复磨合好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学及研究的关系,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结合。

image.png

 姚争: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教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实验教学专委会主任等职。

姚争结合浙江传媒学院在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实际,认为在此次专业目录调整中的“多合一”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才战略的回应,尤其应该注意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视和高水平艺术人才储备的思路。姚争提出,目录的调整打通了专硕上升通道,但需要从本科建设上提供支撑,比如艺考时的素质选拔转向,此外,还需要在师资配置上寻找理顺学术与艺术技能的平衡。姚争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没有既定的标准,希望与四川高校在此方面多沟通,相互学习。

image.png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副主席。

饶曙光从非高校专家的角度,分析了此次目录调整的核心变化实际上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实践,对学校来说,要面临诸如艺术人才培养方式调整、师资组合、指标考核等压力;但对学生来说,高校可以从有利于学生整体艺术素质和创作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有利于戏剧与影视产业的发展“三个有利于”的角度进行探索。

image.png

张阿利: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教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副主任,陕西省教学名师等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陕西省编剧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策划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西安市网络文艺家协会名誉会长。

张阿利针对此次目录调整后各个专业与一级学科的对应问题,认为高校应该从人才、毕业导向等方面去理解和行动,尤其是适应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和高端创作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张阿利希望从西部地区教育共同体的角度,与四川高校加强研判与互动,共同积极探索新目录指导下的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image.png

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戏剧戏曲与广播影视分委员会召集人。

王海洲分享了对目录调整的看法,认为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后建设的路径尚未定,但总体上对艺术门类的发展是有利的。他说,旧的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但也暴露了一些艺术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新的目录则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新目录出台后,高校马上会遇到学位点增列调整、新招生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的修改等实际的问题,王海洲认为,在方法、思路未定型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按照“先平移、找位置、找指导、积经验”的方法采取行动,不断观察和努力探索。

image.png

张燕: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

张燕认为此次目录中对戏剧影视学科的调整较大,但总体上是根据社会发展、产业要求和国家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作出的变化,其核心是创作引导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高校的应对思路是守正创新、积极应变,将中国特色创新的内涵进一步融入进来,以“道”为本,教育学生形成更多的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引导其在艺术上的创造和突破,形成本硕博艺术类学生“进阶式”培养的模式,适应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image.png

王家福: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成都影视硅谷国家超高清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委员,全国行业广电与网络视听职业教育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广播影视职业教育教指委委员,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副会长。

王家福分享了四川传媒学院近年来在艺术类专业本科教育上的探索,认为多专业、多学科的学生联合创作,有助于学生艺术创作实践水平的培养,促进作品的生成和影响,并提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的实践教育应该注重专业间的交叉,用技术+艺术、文化+科技的方式推动艺术创作实践人才的培养。

image.png

焦道利: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第五届理事,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高教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担任第七届学院奖、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等多项赛事评委。

焦道利从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发展需要的角度,阐明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看法,认为新目录调整中“艺术学”的整合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体现,而专业学位目录的“独立”则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关系,需要重视实践的至关重要性。焦道利还提到,四川高校可以结合地方优势,强化院校特色,在新目录指引下积极探索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的建设。

闭幕总结

image149.png

谢建华: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台湾艺术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研讨结束,谢建华进行了简短总结。他认为,此次目录调整是未来专硕和专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场系统性变局,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在学科定位、人才、师资、标准可能都要重构,应对这场变局,各位专家的发言提供了诸如“有利于创作、就业和行业的三个有利于”“开放性、实践性和学理性”“兼具实践教学的研究”“形成人才培养的层次”等可能试探的路径。此外,各位专家还对目录调整后涉及的招生条件、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师资均衡配置等具体问题,以及本硕播“进阶性”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了讨论,提了宝贵的意见,对当前各个学校硕博士点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思路带来了不少的启发。他对专家们宝贵的意见分享表示感谢,欢迎各位专家今后继续参与四川省教指委的各项研讨活动。

 

摄影与供稿:雷俊谐 王苗苗

                                        初审:王博 

                                             二审:骆平 谢建华

                                      终审:余剑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