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术讲座 | “光影与岁月”论坛第2期开讲: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戏剧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讨
时间:2022-04-18 11:35:45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查看:89

image.png

2022年4月16日下午,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光影与岁月”系列论坛第2期以线上会议方式顺利开讲,共同研讨“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戏剧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image.png

论坛在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骆平、副主任委员刘翼分别致开幕词。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星,副主任委员厉震林,秘书长张燕,教指委委员范志忠、虞吉、马欣,以及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家福、李艺梅、罗思,教指委委员焦道利,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田力参加了研讨发言。

论坛由成都理工大学承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剧作创研中心协办,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谢建华主持。

论坛在Bilibili网站进行了同步直播。

 

开幕致辞

image.png  

开幕式上,骆平介绍了“光影与岁月”系列论坛开办的背景以及四川省丰富的戏剧影视学科资源和良好的教育基础。骆平感谢教育部戏剧与影视专业教指委各位专家、兄弟院校对四川高校在本学科发展上给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介绍了近期四川省戏剧影视专业教指委在发起成立西南地区高校影视教育学科联盟、指导一流专业建设、筹备毕业作品联展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image.png

刘翼介绍了本期论坛的主题——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戏剧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从成都理工类大学开办戏剧与影视艺术学科的实践出发,分享了艺术与科技结合、拓展实验教学空间、课程交叉融合、师资共建共享等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并希望以研讨为契机,探讨与相关高校交流实践教学方面的互动、交流和合作。

主题研讨

image.png

周星围绕“坚定实践首先要明白实践的真实意图”,分析了什么是实践、应该如何实践的问题,强调实践教学的本质其实就是理论知识的检验。他说,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来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应用型的院校还是综合性的院校,都需要重视两者的分工和结合,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制,重视理论文化的提升,这样才能实现实践的价值。周星认为,在实践教学方面,各个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从观念上认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都需要正视理论文化教育与实践操作教育之间螺旋上升的关系。

image.png

厉震林从“实践育人是艺术类院校的天职”的角度,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体两面”特征,学生为“一体”,文化人格教育和实践教育为“两面”。厉震林将读书与思考习惯的养成、做学问的方法学习和为人处世行为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目标,把实践育人分成技术-文化-人格三个阶段,并分享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化人格教育的具体措施,包括作品创作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完善汇报展演展映制度、毕业设计作品面向社会公开、鼓励学生参加知名赛事、建立海内外实践基地以及艺术家深入实践教学等等。厉震林认为,实践兼容了技艺与理论的构成,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核,实践教育应该在深化掌握艺术技能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image.png

范志忠分析了当下综合类大学在实践教育中面临的人才引进和学科制度改革等困难,认为戏剧与影视学科既要抓好理论教育,也不能忽视实践育人,需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改革。对于实践教育中如何解决创作资金的问题,范志忠分享了浙江大学从学费中筹集资金、与政府和业界合作建立实践平台、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实践等方式的探索和经验。他认为,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实践教育,也需要在跨学科中寻找机会,影视创作不仅仅是艺术的,还是科技的、数字化和工业化的,既可以坚持传统的实践方式,也可以拓展大数据参与生产、人工智能写作等新的实践教育方法和范式。

image.png

虞吉针对各个高校在实践教学所面临处境的不同,强调了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发挥院校特色的路径。虞吉认为,在实践类课程中,视听技能基础课程的内容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关键是怎么教的问题,历史和哲学是实践教学重要的导向,不能停留在应用层面,而应该从人文性上提升创作实践的内生动力。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作品也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虞吉通过分享了西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与新闻学三个专业之间和本科生与研究生实践教育的贯通性实践,以及“看中国”、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等实践教育项目的经验,总结了实践教育需要打破的三个界限——理论与实践的界限、社会服务与学校教育的界限、学校平台和社会资源的界限。

image.png

马欣分享了重庆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矩阵中,将红岩文化传承、党史教育、无障碍语言微课等地域特色和时代题材融入《播音概论》《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课程实践教学部分的探索,提出把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际上课程体系即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认为,综合性大学中可以通过课程的重组,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交叉,实现课程的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的可能,达到了知识拓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

image.png

张燕认为,文化理论素养对人才独创性、视野、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有前瞻性就要重视文化理论素养的培养。张燕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戏剧与影视学科教育中增强实践性的探索过程,认为实践教学的涵义是比较宽的,而且实践教学需要打好课程之间的“组合拳”。她从美国希拉姆学院在学科综合交叉、艺术与科技学科课程贯通、社会调查的“新文科”实践经验出发,讨论了社会问题导向、专业融合、现代科技思维、外向维度和深度等实践教学的前沿性话题。

image.png

王家福通过对2022年央视春晚和东奥开幕式中新科技与影视结合的现象级案例观察与分析,解读了数字时代“影”“视”的新内涵。他认为,新文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高科技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3D、超高清、虚拟现实VR/AR/XR等融入文学、艺术、哲学、语言等文科类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文化科技交叉融合型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王家福还分享了四川传媒学院在戏剧影视类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师资建设、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案等全流程深度融合科技赋能艺术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创新的建设经验和成果。

image.png

李艺梅分析了戏剧与影视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未来发展的适应性需求,并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讨论了实践教学的定位、实施方法与途径、评价与成效三方面的问题。她认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循环体,需要均衡两者在体量架构上的比例;而实施过程则应该放置在新文科文史哲艺的大背景之下,把握专业的宽与窄、课堂的内与外的灵活性,形成金字塔的结构,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效果评价则相应地既要注重课程、专家为主的核心评价,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行业一线的延展评价,放眼长期,做好持续性的跟踪评价。

image.png

罗思立足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在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经验,总结了实践教学的四个“有”:有根基,即有理论根基和艺术的思维,重视观念的培养和情感体验;有闭环,从教学实施、学生创作、反哺教学等过程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平台,搭建服务地方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平台,建立高校间的实践教学联动机制;有未来,实践教学要主动向数字化、虚拟技术、元宇宙等面向未来的新领域探索。

image.png

焦道利从“新文科”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和内涵出发,分析了西南石油大学在戏剧与影视学科教育中重视美育的实践,总结了“三融三通”的课程设计和育人体系,结合学习特色,把能源行业文化、科技思维融入艺术教育,注重校内外联通和校企合作,使人才培养面向行业、面向未来。

image.png

田力基于理工类大学精神气质、硬件建设和科技研发的实际,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成都理工大学在戏剧与影视学科教育“文传为本、艺习为体、科创为用”的办学理念,总结了学院打造艺术与技术课程体系的经验,提炼出了文化传承、艺能传习、科创融合的特色,认为实践教学可以从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构建艺术与传媒专业融合教学、实现“文理融通”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闭幕总结

image.png

研讨结束,谢建华进行了简短总结。他认为,各位专家从“理”和“术”两大层面分享了新文科视域下本学科实践教学创新的观念和做法,思维辩证、做法务实,对四川高校在本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中非常有启发,值得借鉴、学习。只要能在实践教学中做到查问题、理头绪、找资源、定方法、见实效,就会一定能促进本省戏剧与影视学科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水平的提质升级。他对专家们宝贵的经验分享表示感谢,欢迎各位专家今后继续参与四川省教指委的各项研讨活动。

 

摄影与供稿:雷俊谐 王苗苗

                                        初审:王博 

                                             二审:骆平 谢建华

                                      终审:余剑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