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1月5日下午,“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四季第十一讲以在线的形式在四川师范大学顺利举办。
此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本次讲座主题为“戏剧影视类学科课程思政的观念思考”。
开幕式上,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教授致辞。
学术沙龙活动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张燕教授、委员骆平教授主持。
戏剧影视类学科课程思政代表案例分享
邢台学院戏剧影视学院院长陈志良,分享了该校利用本地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认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路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危怡副教授分享了该校戏美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跨学科思政建设的三步探索实践。
主题研讨:“戏剧影视类学科课程思政的观念思考”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教授认为:课程思政要重视本学科特征和本地资源的利用,做好思政教育的落地。
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王红叶教授,通过分享本校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主题微电影的创作并在学习强国上传播,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包含了能力与实践的内容,要注重守正创新和价值观引导。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教授认为:戏剧影视学科的课程思政具有较好的形象性、艺术性和生动性,可以多注重本地资源的使用以及综合性大学优势。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震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对学生负责,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大局观,而且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传统文化本身就渗透着大量的思政内容,如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也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影视史的教学跟中国近现代史、党史高度一致性,此外学生的思想观念、创作伦理都属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范畴。
辽宁大学马可.穆勒电影艺术研究院院长庚钟银教授认为:戏剧与影视学科的课程思政可以注重讲故事,既是因为地域资源中讲本地故事的可行度高,也是因为学生更愿意接受,有较好的亲近性。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副院长杨军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方法探索,关键在教师,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因此要注重教师教学的潜移默化以及情感、思想、品德修养共融。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马欣教授认为:专业课程中要注意思政导向的原则。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双燕教授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内涵价值、伦理等问题的看法,认为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潜移默化、有机融入、言传身教。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教授认为,四川有许多红色教育的资源,本校和四川其他高校在本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学生实践,都有许多有特色的地方,期待专家们到四川高校实地参观考察,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
周星教授作闭幕式总结发言,对现在各高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努力表示欣慰,并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出发,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新闻链接:盘点部分四川高校戏剧影视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亮点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汪代明
作为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比较重视民族元素的融合,影视表演专业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田野调查,随后展开红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话剧创作,将红色文化精神作品带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进行巡演和研讨。
四川传媒学院教务处处长 王雪梅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四结合”模式:在教材编纂、课堂教学、毕业作品、产教融合项目中反映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及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战“疫”等时代主题,多门影视相关的专业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郫都区战旗村签订实习实训协议,将思政课堂搬到战旗村(2018年2月12日,习总书记视察战旗村乡村振兴建设)田间地头。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校长 罗建光
围绕“王蒙文学艺术馆”、“两弹城”基地资源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每学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文创大赛,其中包含了戏剧影视组;把《王蒙文学艺术馆》的参观、研学、召开主题班会、人人写观后感或拍制宣推微视频等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安排;选编全校课程思政“王蒙文学艺术与人生”典例,供全校教师选取融入各门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分组担任各二级学院课程思政的指导工作。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焦道利
依托西南石油大学在石油行业的影响力,在专业教学和创作中充分融入能源行业文化,包括三老四严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等,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传媒人才。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副院长 李丹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思政元素作为人文素养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比赛,并将党的理论知识融入各项专业比赛中,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具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传媒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 骆平
将思政元素覆盖所有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课程的《课程实施大纲》中,选拔有经验的教授参与指导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各专业定期召开思政专题教学研讨。体系化梳理了巴蜀境内可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建立26个实践教学基地,以研促教,吸纳广大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学研究;引导学生挖掘身边历史文化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比赛项目作品,学生排演法制话剧在教育部相关比赛中获奖,“李庄抗战文化研究”及“故宫文物西迁研究”等项目分别获得第17届挑战杯全国一、二等奖。组织学生参加帮扶凉山州普格县、甘孜州理塘县等顶岗支教实践项目,所采编的新闻稿件先后在人民网客户端等高级别官方媒体发表,学生支教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极大重塑了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摄影与供稿:雷俊谐 王苗苗
初审:王博
二审:骆平 谢建华
终审:余剑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