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新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互文性 ——记影视与传媒学院举行人文讲堂系列活动之二十三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查看:421
  来源:

        2019年12月14日上午9点30分,在综合实验楼701演播厅,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会组织举办了一场题为“新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互文性”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是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硕)硕士生导师张萍。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会组织全体2019级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与本次学术讲座。

       张萍,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硕)硕士生导师。主讲《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等本科课程、《广播电视史论研究》等硕士课程。

aimage001.jpg

 

       首先张萍老师对互文性这一理论进行了概括性的讲解,指出了互文性的内涵以及理论源流,指出互文性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即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文性,并且提到了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微观叙事学,以及热奈特在互文性理论上的研究与突破。

     其次张萍老师提到在新语境下纪录片互文性日益鲜明,通过纪录片《我的诗篇》、《辉煌中国》、《永定河》等向我们解释了互文本间转化的几种特征,即德国学者泼利特提出的将互文本间转化为:替换、添加、缩减、置换和复化,以及互动叙事和戏仿。而复化就是一个文本生成很多互文本,比如很多影视剧在播出之后因为热度不减,还会衍生出很多相关的短剧。整体来说,现当下的媒体呈现出边界融合、文内融合的趋势。

 aimage003.jpg

      在解读了互文性的各种特征之后,张萍老师还提到了纪录片互文性凸显的动力机制,通过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说明了现如今的新媒体是去中心化,“蛛网式”的权力关系,而去中心化就会导致多元化群体以及多元化价值观的出现,随之价值观的混乱与迷失也会成一大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跨媒介互文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张萍老师对中国纪录片互文性的讲解让同学们在日后作品的创作中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利用互文性来发现新的选题,寻找纪录片的生长点,从而创作出更多和现实有结合点并且符合当下语境的好作品。

                                                         


                                                                撰稿:王宁

摄影:王宁

审核:陈佑松 蒋汶倩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