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师生作品纪录片《村逝》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1日
  查看:912
  来源:

2019年10月25日至28日,第三节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在京举行,该学术展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影展之一,以双年展的形式举办,选择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优秀民族志纪录片进行学术研讨,并在次年安排学术巡展活动。此次学术展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协办。

aimage001.jpg

国家图书馆收藏证书

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师唐晋与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郭义瑜团队创作的纪录片《村逝》从众多纪录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参加影展的54部影片之一。10月27日,该片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进行展播,北大部分师生观看全片并与影片主创人员就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方法进行了热烈而坦诚的交流。

aimage003.jpg aimage005.jpg

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证书            中国民族纪录片学术展收藏奖

纪录片《村逝》时长75分钟,采用了人类学影视创作方法,以哲学高度审视一个村庄的消亡方式,即:物质的消失和精神的消失。物质消失是显性的,如人员的消减和窑洞的垮塌;精神的消失是隐性的,主要表现为“村庄”作为精神符号在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村民心目中的渐次消失。影片饱含真挚情感,对村民们的复杂内心世界及诉求进行分层剖析,包括有机会离开村庄却并未离开的第一代村民;年轻时毅然离开,中年想回却回不去的第二代村民;只有记忆却并不眷恋村庄的第三代村民和毫无任何记忆的第四代村民。第一代村民虽留念窑洞,但需依照国家政策进行合村并镇和异地搬迁,人和土地间充满了清脆的撕裂声。纪录片《村逝》,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通意义和永恒价值。

aimage007.jpg

纪录片《村逝》 影照

2019年10月28日,此次影展闭幕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博物馆通过遴选和典藏优秀民族志纪录片以构建中华各民族记忆资源库的盛典,也是一场以学术展映和理论研讨来传承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互鉴、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闭幕式上,主办单位宣布纪录片《村逝》经过层层遴选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典藏。

纪录片《村逝》是影视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成果,是学院领导及师生共同致力于教学的铭证。

供稿:影视与传媒学院

审核:班运翔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