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影传人文讲堂”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 ——雷玉华教授佛教美术系列讲座之一
时间:2019-04-01 14:33:08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查看:1164

佛教美术是我国古代美术领域里面浓妆艳抹的一支奇葩,也是如今探讨中华文化无法绕开的主题。佛教以其自身的开放意识与包容胸襟在异域东土生根发枝,在其诞生地的印度已经处于衰败的境况下,却在华夏大地上呈现出顽强的生命活力,历史上难以计数的佛教造像正是这其中典型的代表。解读一尊造像,它就会为你开启一个世界之窗。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上午,影传人文讲堂迎来了它的第十五讲,著名佛教考古学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雷玉华老师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佛教美术系列讲座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

aimage002.jpg

aimage004.jpg

aimage006.jpg

雷玉华教授在做讲座

 

周六的早上阳光早早地光顾到狮子山,川师影视与传媒学院的师生们齐聚综合楼701。基础美术系主任肖卫东副教授作为学术主持向到场的师生们介绍了雷玉华教授的学术简况。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偶像老师——雷玉华教授,她以其多年的考古实践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佛教美术文化大餐。

雷玉华教授从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南北分裂的社会背景入手,为大家首先分析了这一时期各时段不同政权之间的基本概况,为同学们了解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的区域划分与风格特点做了铺垫。她讲到:北方以鲜卑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为主的宋、齐、梁、陈等政权相应并存,在佛教美术领域不同区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风格的出现。

aimage008.jpg

aimage010.jpg

认真聆听讲座的现场师生

 

接着,雷老师从南朝、北朝不同的佛教造像展开讲述。她分别探讨了北魏、东、西魏以及继之而后的北齐、北周时期北方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与代表作品,其中重点就云冈石窟各不同分期的造像特点及断代依据,以及巩县石窟、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代表作品的特征分析与鉴别做了详细讲解。她还说对这些佛教造像的判断不能纯粹依据时间界定,文化艺术的更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艺术风格的萌芽虽然有可能早于王朝更易,但其风格的真正成型与流行总是晚于这一历史演变的。

讲到南朝造像时雷老师说:南朝的石窟数江苏南京栖霞山、浙江新昌大佛寺为代表,但南方地理条件本不太适合于开凿大型石窟,所以佛龛等摩崖造像更为多见。南朝造像目前主要集中发现在四川地区,所以,讲南朝造像必讲四川南朝造像。从历史背景上来看,四川虽地处南方地区,但部分地方曾被西魏、北周占领,所以造像风格上四川境内涵盖了南北朝造像的作品,具有多元统一的特点。

雷玉华教授分别从成都万佛寺、商业街、西安路、宽巷子、彭州龙兴寺等处出土的四川南北朝佛教造像,与同时期其他地域造像做横向比较,探讨了四川佛教及佛教造像的传播路径,并就四川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三期四段做了细致的讲解,其中四大天王的发展演变尤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雷玉华教授从四个方面对四川佛像新样式的来源做了总结。

讲座从9:30开始一直持续到12:00,雷老师不辞辛劳,坚持为师生们耐心讲解,最后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但同学们却意犹未尽,完全沉浸在丰富而精彩的内容之中。我们期待着雷玉华教授的佛教美术系列讲座之二的到来。

雷玉华教授曾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她在佛教考古领域有着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考古报告或简报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多篇论文、著作获省、市优秀社科成果奖。曾多次受邀至韩国岭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和学术单位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

aimage012.jpg

 

雷玉华教授与基础美术系主任肖卫东副教授及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摄影:蔡博然

供稿:影传学院民族民俗影像保护研究团队

审稿:陈佑松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