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从校园到职场,从专业到流量 ——记潘思鹭“主持人的‘网络’生存:在流量与专业之间寻找新舞台”分享会
时间:2025-09-28 17:01:0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查看:474

2025924日,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举办了一场聚焦主持人网络生存现状与发展的讲座,四川观察主播、四川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我院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硕士毕业生潘思鹭作为主讲人,围绕主持人在网络时代的生存空间、挑战、技能、法则及能力转换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分享,为在场听众,尤其是有志于投身主持行业的师弟师妹们,带来了极具价值的行业洞察与实践指导。


讲座海报

讲座开篇,潘思鹭以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听众共鸣:“当你打开抖音(视频平台),什么样的主播会让你停留?”这一问题直指当下主持人网络生存空间的核心变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的喜好与需求发生显著转变,传统主持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网络平台的传播特性,主持人需在流量狩猎场中重新寻找自身定位。


潘思鹭在分享

潘思鹭结合自身经历,剖析从校园到职场的“错位感”。校园主持以字正腔圆、形象端庄为标准,网络平台则要求网感足、反应快、个性鲜明。这让她陷入“专业基本功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迷茫。随后,她分享了自己报道刀郎演唱会迷路后意外走红的经历,提出将“劣势”转化为“人设”的思路。此外,她还提及传统媒体与融媒体在内容深度、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冲突,强调主持人需寻找平衡。


现场老师、同学认真听讲座

谈及当今主持人的“生存技能”,潘思鹭重点强调了掌握小屏直播(主持)“新语言”的重要性。说话方式要从“播音腔”转为“聊天感”,可适当“翻车”自嘲;主持人还需有记忆点,设计标志性手势,并依场景选着装,以场景感建立观众信任。

在分析当今主持人的“生存法则”时,潘思鹭提出,在AI时代,主持人终极的生存法则是做一个“活人感”超强的内容主持人。她以刘秒然在东北早市砍价、主持人因粉丝故事落泪为例,说明“活人”因有情绪、瑕疵与共鸣,更受网友青睐。她认为修炼“活人感”需做到“三真”:真性情,敢露真实情绪;真陪伴,视观众为友,高频互动并记住老粉;真价值,在娱乐中提供知识、情感慰藉或文化共鸣,且“温度比流量更能留人心”。

针对师弟师妹们关心的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问题,潘思鹭提出了“能力地图转换”的建议。她认为,在学校,要练好扎实的播音基本功,这是主持的底气;培养严谨的采编思维,这是内容创作的框架;做好良好的形象管理,这是面向观众的门面。进入职场后,则要补上网感与共情力,这是吸引观众的魅力;具备用户思维与互动设计能力,这是提升观众参与度的抓手;打造鲜明的人格化标签,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品牌。同时,她特别提醒,不要抛弃专业,而是要用专业为新的表达方式赋能。


现场同学提问

潘思鹭总结说,主持人的目标不是做“流量奴隶”或“象牙塔艺术家”,而是成为“有专业底子的沟通者、有文化内涵的陪伴者”,以人的温度对抗冰冷的算法,“直面真实的勇气比完美人设更持久”。讲座尾声,同学们积极提问,潘思鹭学姐耐心认真地一一解答。


杨小锋老师总结发言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案例鲜活、观点深刻,为在网络时代迷茫探索的播音学子及行业新人提供了方向参考,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在网络时代的新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为主持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播音与主持艺术硕士方向师生同潘思鹭合影

 

供稿:陆天翱

摄影:孙宇瀚
一审:王思扬 杨小锋

二审:谢建华

终审:李绍军

终审:李绍军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