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思维,2025年3月3日上午10时,由影视与传媒学院主办、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影传·名家100讲”之“自制的视野”学术讲座在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综合实验楼606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向帆担任主讲人,学术主持由学院副院长肖卫东教授担任。美术与书法专业2022级、2023级、2024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向帆老师讲座中
讲座围绕“自制的视野”主题,以向帆老师近年来的代表性研究与实践案例为脉络,展开“媒介与技术:视觉设计的反思性实践”“数据考古:历史与艺术的生成性对话”“数字人文:微观历史的可视化重构”三部分核心内容。
向老师讲座中分享了历时三年的“增强家族树:进化的研究与表现”项目。该研究基于哈佛大学主导的中国古代人物关系数据库,通过可视化技术重构千年血脉网络,试图回答“我从哪里来?”这一人文命题。她强调:“历史数据不仅是冰冷的符号,更是艺术家感知时间、空间与生命延续的灵感源泉。生成性艺术让历史叙事拥有了动态的呼吸感。”
最后向帆老师以“大戏票:京戏戏票可视化”项目为例,探讨视觉设计与数字人文的跨界可能。通过对清末至民国时期京剧戏票数据库的分析,团队挖掘出大量被遗忘的“著名演员”信息,重现了京剧演员群体的微观历史图景。她总结道:“计算机图形技术与互动体验的介入,使艺术成为激活文化记忆、重构集体认同的新媒介。”讲座尾声,现场师生围绕数据伦理、艺术教育的未来路径等议题与主讲人展开热烈讨论。

学生提问
向帆副教授是视觉设计与数字媒体领域的资深学者,曾在国内及日本、美国接受系统的视觉设计、公共图形设计与数字媒体设计教育,并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及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其学术足迹更延伸至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研究院、麻省理工新媒体行动实验室及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量化社会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在艺术与科技融合领域成果斐然。
作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数字人文与艺术创新”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一环,本次讲座不仅展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前沿动态,就数字艺术及新兴人工智能等赋予艺术创作的社会使命做了深入探讨,更通过生动的案例诠释了“自制”的多元内涵——在媒介更迭与技术迭代中,艺术始终是探索人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创造性力量。
供稿、摄影:陈 怡
初审:金子怡
二审:肖卫东 蒋汶倩
终审:余 剑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