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探索研究中的知行合一 ——影视传媒学院开展“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对立与融合”讲座
时间:2024-12-07 21:47:06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查看:235

在当今的知识生产与创新领域,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作为两大核心活动,既存在显著的差异,又展现出不可忽视的融合趋势。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这两者的关系,促进学术界与艺术界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主办,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对立与融合”专题讲座在综合实验楼606开展。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戏剧与影视学(全国“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李胜利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剧评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与影视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专委会秘书长、中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戴清教授。本次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车玥副教授主持,2024级编导艺术方向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海报

在讲座的开始,李胜利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当今的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是强还是弱?随后,他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了回答,他表明如今的研究生没有真正做到“研究”。鼓励同学们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到行知合一。


李胜利教授正在讲解

时代瞬息万变。李胜利教授从学科发展和AI的崛起两种角度来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表示,学科目录的变动下,艺术学科如今成为了一级学科,研究性学习非常有必要性。此外,AI的发展无法预测,如今已经影响到部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变化。

李胜利教授提出了专硕毕业论文与毕业作品常见问题以及应对建议。针对毕业论文“非驴非马”的问题,李胜利教授认为研究生要充分了解写论文的目的,将自己的创作设想讲清楚,论文即是作品的创作说明。针对毕业作品创新不足的问题,李胜利教授以第五代导演、电影《黄土地》为例,表示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是对第三代导演作品的180度创新,由此引出创作要充分了解前代作品,同时拍出新意。


活动现场

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积极与李胜利教授互动,对研究生论文究竟应该怎么写进行了提问。李胜利教授表示论文不要玄虚地、浅入深出地创作,理论需要结合实践,运用理论时需要真正理解理论。此外戴清教授也针对同学的毕业论文问题进行了建议。


戴清教授正在解答疑问

李胜利教授表示,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难以兼得可以有偏重,不能有偏废,在学科变动与AI爆发的前提下研究性学习需要强化,行知合一需要重视。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非截然分开,学术研究可以为创作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素材,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而创作实践则能验证和发展学术理论,使其更加生动和具有现实意义。

 

 

主讲人简介:

李胜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文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戏剧与影视学(全国“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多年从事艺术学理论与电视剧史论研究、剧本评估/评审、剧集评论与研讨工作。著有《中韩电视剧比较研究》《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电视剧叙事情节》,编著《艺术概论》;参与主编《美学前沿》《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等论文集;在《当代电影》《现代传播》《光明日报》《文艺报》、“央视剧评”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剧评两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担任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2010)、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约评论员(2015)。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剧评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与影视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专委会秘书长、中视协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担任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等评委。主持并完成国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和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出版《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理论批评发展流变》《剧变之思——戴清剧评》《剧潮之辨》(入选中评协“啄木鸟文丛”2023)、《剧艺析评——戴清自选集》(入选中国传媒大学70周年校庆“中国学者文库”)等。

 

 

 

供稿:张子慧

摄影:金子怡

一审:金子怡

二审:谢建华 蒋汶倩

终审: 余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