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响应“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办公室、四川省非遗影像研究中心支持的戏剧影视(纪录片)教学工作坊于2024年11月21日拉开帷幕。下午4:00由黎小锋导演的纪录片《游神考》在综合实验楼701放映,黎小锋导演、樊启鹏进行映后交流活动。
活动现场
《游神考》讲述了自从老婆离开后,天生流浪的军想弄清楚他苦难背后是什么。在一个被贫瘠山丘围绕的平凡乡村里,他看管着一座小寺庙。他看着他的手:右边是神圣的,而左边是畸形的。他相信他有治愈他人的能力,因此他去一家一户地帮助病人。当季节更替,这个关于流浪者军的轻快人物肖像拍摄开始交织着对农村生活的印象,包括乡村仪式,节日和令大部分人失落的贫穷。两只等待被祭祀的羊更是给这场不妥协且动人的命运冥想,在严肃意义追寻中增添了一丝诗意。一只羊身上戴的摄像机带来了一些意外镜头。同时,军的沉思逐渐揭露更多他需要经历的危机和自我牺牲的原因。
活动海报
影片放映结束后,黎小锋导演与樊启鹏教授一同登台,与现场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中,黎小锋导演详尽地分享了他在制作《游神考》这一纪录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阐述了自己作为纪录片制作人的独特工作方式、创作理念以及丰富的拍摄经历。他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纪录片创作的深厚热爱与不懈追求创新的执着精神,同时也坦诚地展示了在拍摄与剪辑环节中,他对于艺术表达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
黎小锋导演与樊启鹏教授交流活动
黎小锋导演着重强调了自己在制作模式上对于长期跟踪、长期关注以及定点跟踪的偏好。他指出,自己通常会同时进行三部影片的制作,如《夜行人》、《无定河》以及《我最后的秘密》,这些影片均历经长达七年的跟踪拍摄,犹如播种般耐心守候,并定期检视与收获电影成果。同时,黎小锋导演明确表示,其影片风格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流动之中,这种风格的演变早在《遍地乌金》中便已初露端倪。在教学方面,黎小锋导演认为,自己的职责在于为学生提供启发,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他将教学、研究与拍摄三者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融合与碰撞,从而为学生们带来一种独特而奇妙的体验。
在拍摄过程中,针对如何妥善处理拍摄对象与创作者之间关系的议题,黎小锋导演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提到,起初,拍摄对象往往会对拍摄方式持有排斥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认可并接受了这一方式。黎小锋导演坚信,唯有通过长时间的陪伴,并真正用心去感应拍摄对象的情感与状态,创作者方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到最为真实且动人的瞬间。
在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与素材选择上,黎小锋导演表示每位创作者抵达拍摄地后,将会由衷地喜爱这个地方及其居民。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自在与自然,会倾向于在一个地方深耕细作,以便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人群,而这样的深入也将使他们对你产生持久的吸引力,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探寻并融入这些美好的事物之中。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寻觅到这样一个地方,或许正是这个地方能够给予你滋养与成长。
同学们向黎小锋导演提问
最后,黎小锋导演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于事物及艺术作品的理解往往趋向于单一化。鉴于此,他鼓励年轻的影视从业者积极接触多样化的人群与新颖的作品,以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其创作思路有望得到显著的丰富与拓展。
活动现场
本次《游神考》的放映与交流活动,其核心目的在于深度融合艺术与教育,以此推动美育实践的深入实施。此举不仅与学校美育教育的宗旨相契合,同时也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师生搭建了一个与各高校老师深入交流的宝贵平台。通过此次活动,教学课堂得以拓展,理论研究与美育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赋予了它们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对于四川师范大学的师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艺术与技术交相辉映、启迪思维的交流盛会。
供稿:魏巍
摄影:陈孟坭、闫呈智
初审:金子怡
二审:蒋汶倩
终审:谢建华 余 剑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