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青少年美育的号召,培养青少年母语之美、言语之美,2024年6月14日9:00,美育系列丛书·青少年语言艺术教材启动仪式暨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606会议室举行。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广播电视总台、四川大学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及教材主编、副主编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上,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卫东致欢迎辞,四川广播电视台妇女幼儿频道副总监刘超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四川大学出版社市场读物编辑部副主任宋彦博介绍了教材编写相关情况。青少年语言艺术系列教程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王博担任主编,邀请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米斯茹,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师赵广远,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教师王宁、张国轩,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教师王纯雪担任副主编。

在研讨环节中,四川广播电视总台妇女幼儿频道副总监刘超强调,系列丛书应融合语言技术、艺术之美和文化高度,体现巴蜀文化特色,在技术层面与人工智能(AI)结合,打造创新教材,希望这套教材能展现“三川”(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广播电视总台、四川大学)的教育成果。

四川大学出版社市场市场读物编辑部副主任宋彦博提出,教材应响应国家青少年美育号召,做到“大美育”与德智体美之间的融合,结合当下青少年语言培训现状,传递母语之美、言语之美的理念。在书籍编写方面,要体现科学性,按照年龄段划分,进行差异化打造。
四川广播电视台妇女幼儿频道教育发展部主管周斌强调,教材在适用途径方面应包括自用、考级、进校园和美育成果展示,需明确家长诉求和成果体现形式,明晰各环节设置目的。
此外,各分册副主编分别对自己负责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米斯茹提到,本次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教育部美育进校园十分契合,应将美育功能放大,强调社会性功能;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师赵广远提出,青少年语言艺术教材要结合初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经典内容,也要基于四川本土特点,体现“在地性”特征等;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教师王纯雪基于负责板块的基础篇发表了看法,谈到学龄前儿童识读能力较弱,因此基础篇教材应以绘本呈现为主,把握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打造模仿类知识训练,基于“游戏年龄高发期”,以游戏为方式,以技能为途径,以美育为内容进行全方位打造;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教师张国轩则补充提出绘本的基本原则,年龄特点及教材的针对性问题。
系列丛书主编王博介绍了本册教材的几大特色,他表示:“该套教材坚持“三个基准”,即文化底蕴、艺术特色、技术路线。首先,提升该系列教材的文化底色,在内容选择上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立足四川地域特色的巴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四川篇章;其次,要凸显语言艺术的美学特色,将语言教材与科普读物的结合,提升教材的普适性与科学性;最后,在技术层面要显示融合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特色。”
本次青少年语言艺术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语言艺术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青少年语言艺术的学习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青少年语言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为语言艺术的研究与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青少年美育教育的深入发展。系列教材的出版与研究中心的成立也是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重要举措与成果。
供稿:刘佳馨、冯庆宇
摄影:四川广播电视台
初审:王 博
二审:肖卫东
终审:余 剑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