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3日,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杨小锋教授和2023级硕士生胡阳、刘佳馨、张馨元、范慧媛、梁佳妮一行9人受邀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九届口语传播论坛,冯庆宇、郑让和获得研究生优秀论文一等奖,冯博获得三等奖。刘思彧洁代表2024级研究生参加了这次会议。
出席论坛的师生,从左至右为:冯庆宇、郑让和、胡阳、张馨元、梁佳妮、杨小锋、刘佳馨、范慧媛、冯博、刘思彧洁。
本次论坛以“言说与现代: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口语传播”为主题,旨在共同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体系,传递有声的中国,推动精神现代化,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协办。该论坛是播音主持学界最富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之一,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
11月3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后,论坛主题演讲由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胡智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曾志华教授等名家担任,各位嘉宾呈现了精彩的前沿学术思考。当日下午举行了七场分论坛研讨,各分论坛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口语传播”“人工智能与口语传播教育 ”“艺术语言创作与口语素养”“口语传播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圆桌论坛:语言学习和语言学习中的平衡与失衡”五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还有两场“新声论坛”同步进行,由未来口语传播行业的新人分享来自他们的思考。
杨小锋教授作为分论坛一的第一个发言人,分享了他的论文《观赏性的多维呈现——科普讲解大赛的属性之思》。他认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同时,拓展口语传播研究的领域。在论文中,杨老师认为,科普讲解大赛具有浓郁的观赏性特质,这种属性体现在其科学性与通俗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生动性与审美性等多个维度。杨老师还担任分论坛六“新声论坛”评议人。
杨小锋教授在第六分论坛评议论文
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2023级同学的学术交流热情很高,有8位同学的论文通过论坛专家评审组的评审,他们受邀到大会各分论坛发言,这让我校成为本次论坛除华东师范大学外受邀参会硕士研究生最多的高校。这些论文包括胡阳的《视觉元素向传播介质演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传播与“媒介景观”关系探究》、郑让和与冯庆宇共同创作的《构建声音盲道:试析无障碍影像中的口述创作与声景呈现》、冯博的《语言远奥性: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口语传播的特征与功能——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冯庆宇与郑让和共同创作的《AI主播在口语传播中的边界弥散与主体异化》、刘佳馨的《“云端盛会”:数字时代口语传播的场景再造》、张馨元的《全媒体时代主播声音政治的嬗变》、范慧媛的《突破·异化·回归:智媒时代下口语传播的具身性审视》以及梁佳妮的《重构数字口语新景观:AI主播语言的优势剖析、局限审视与策略建构》。
胡阳在分论坛六发言
郑让和在分论坛六发言
冯博在分论坛六发言
冯庆宇在分论坛六发言
刘佳馨在分论坛六发言
张馨元在分论坛一发言
范慧媛在分论坛六发言
梁佳妮在分论坛六发言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评议人汇报了本分论坛的发言情况。杨小锋教授说,从他所在的分论坛情况看,发言研究生来源多样,既有综合性大学、亦有艺术类和师范类院校;同学们的议题范围广,选题新,涵盖了传播主体、节目创作、传播与发展、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议题,涉及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口语传播中的诸多问题;同学们的研究,问题意识较强,切入角度小,研究方法恰当,研究比较规范,观点新颖,论文质量高。杨老师对学子们的思考和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鼓励新一代学人勇敢追逐学术之路。
受邀参加的8位2023级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得到了评议人的好评,其中,冯庆宇、郑让和获得了研究生优秀论文一等奖,冯博获得了三等奖。论坛一共评出了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投稿论坛的硕士研究生来自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大学等多所名校和众多其他大学。论坛研究生论文评审委员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秀梅教授在宣读获奖学生名单时说,这次参会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就数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的水平最高。
参加此次论坛,同学们收获颇丰。同学们不仅领略到了学界、业界的前沿思想和动态,更激发了自己对口语传播领域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大家一致认为,媒介的快速发展为口语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影视与传媒学院的一员,他们将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进一步推动口语传播事业与研究向前发展。
撰稿:胡阳
供图:郑让和、冯博、胡阳、冯庆宇、刘佳馨、张馨元、范慧媛、梁佳妮
初审:冯庆宇
二审:杨小锋
终审:余剑 谢建华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