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成效巡礼
影视与传媒学院:巴风蜀韵 育才厚德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2月28日
  查看:469
  来源:

一、办学定位

学院立足西部、服务行业、面向全国,以戏剧影视创作与新媒体传播为特色,坚持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的跨界。秉承“高等学府,创作中心,技术基地”的办学理念,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以行业前沿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建设文、艺、理、工兼容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紧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全媒体环境下,传媒视听产业创意、制作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为西部传媒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办学目标

传媒视听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网络与数字媒体三个层次叠加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市场发展动态需求不谋而合。根据对行业的深度调研,同时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学院确定了以下人才培养目标:

(一)面向戏剧电影领域。

培养能够在戏剧演出团体、电影制作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其他文化产业领域从事导演、舞美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面向融媒体领域。

       培养能够在广播电视行业从事广电新闻、广电编导、播音主持等工作,并能够适应媒体转型与媒介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三)面向数字文创产业领域。

      培养能够在网络与数字媒体领域从事新闻视听节目制作、游戏创意设计与引擎设计、数字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效以及数字媒体产业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办学特色

image.png

 

四、专业结构和学位点情况

image.png

image.png

五、师资队伍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打造了一支学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正高20名,副高39名,硕士生导师77名,51%的专业教师具备高级职称。其中,新闻传播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天府万人文化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单位和高校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

六、人才培养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有效推进

1.教学资源主要抓手

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有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校级一流课程,1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出版与参编的教材10余部。在实习实践基地方面,形成了各级融媒电视台、各类文化传媒公司和地方社会服务三大类专业实践基地,为学院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满足了影视与传媒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立德树人主要任务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全面夯实三全育人及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落实党和国家的育人目标,不折不扣贯彻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三进”要求,以课程集群为平台纽带,建成全院范围内的专业集群联合育人机制,现建有全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基本平台,并自建有以巴蜀文化为特色的课程集群及课程思政资源库。在各类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如《声声不息,薪火相传》建党100周年有声语言作品集、巴蜀文化系列毕业设计作品,同时,学生利用所学反哺地方乡村振兴、民族教育等领域,此外,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完成了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南丝路铜河口传文史研究》等,师生出版了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泸县宋代墓葬石刻艺术》《四川民间古代佛教美术遗存研究》等学术专著,本科学生张栋梁、俞晶、李义欣等获得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学院课程思政在育人实际成效上取得丰硕成果,师生们用行动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

3.教师教学主体创新

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情况:

2021年50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30项;

2022年1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7项;

2023年50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30项。

4.学生中心主动作为

2023年学生获得各类奖项63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0项(含国家级一等奖30项、二等奖49项),省级奖项466项。

2022年学生获得各类奖项36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4项(含国家级一等奖14项、二等奖17项),省级奖项 300项。

2021年学生获得各类奖项26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3项(含国家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省级奖项181项。

(二)本科教学联动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1.突出德艺双育,坚持创作灵魂与传播载体相结合

近5年来,创作完成弘扬主旋律的短视频、纪录片、电影、戏剧、有声语言作品等数百部(集),获金鸡百花奖、金辰奖、齐越节、全国大广赛等竞赛奖及创新奖 300余项。

2.崇尚学科研究,坚持教学交流与学术实践相结合

近5年来,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300 人次,参与各类前沿学术讲座300余场,包括狮山电影馆、影传名家100讲、“学在一线”系列讲座、导师讲座等多层次讲座体系,研究生发表各类论文210余篇,其中包括《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视》等高级别刊物。

3.投身社会服务,坚持课程学习与创业孵化相结合

近5年来,30 余部戏剧影视作品已进行成果转化,多个视觉设计产品已成为地方党建文创设计、社区治理标杆。此外,我院研究生通过长期驻扎、顶岗实习和暑期实践等,对凉山会理、普格、甘孜理塘等深度贫困县开展精准扶贫脱贫,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持续发力,接续奋进。

4.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弘扬正气与创作研究相结合

我院5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近三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四川行”活动,与外国青年合作完成 50余部短片。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弘扬时代主题的作品,近年来完成多部表现乡村振兴、社会现实的短视频、纪录片、戏剧、有声语言作品、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

 

七、学生工作

(一)夯实基石绘蓝图

2023届毕业生就业、考研工作教师参与率100%。本科生班导师制度护驾学生成长,专任教师参与率92%。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学生活动评委、各类赛事指导1000余人次。

(二)构建体系搭平台

1.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开展影传•名家100讲等系列人文讲堂,已开展50余场,学生参与人数近5000余人次。

2.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成都大运会志愿者服务、新叶助残志愿活动等1000余人次,首个在西充县高院镇人民政府建立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并成功为当地打造域内首个虚实一体的现代化村史馆。

3.大力促进心理育人,主办学校2023年“5.25”心理健康节开幕式,组织心理健康培训及讲座10余次,心理团辅及团辅式班会70余次。

4.创新推动服务育人,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组成个体学业与职业咨询指导团队,提供1000余次个体咨询,开展“朋辈引领,榜样示范”等系列活动10余场。

5.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学院大学生励志发展辅导站与龙泉大面悦龙社区建立贫困生实践平台,为学院400多名贫困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三)强化学风长本领

image.png

激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设立教师工作室,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学院的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8年至今,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共计102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31项,校级56项。举办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考研讲座、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同辈分享会、企业走访等二十多场次。近两年,

2019级黄怡婷获得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

2019级学生伍浚心等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优秀大学生称号。

2020级吴天俣获得四川师范大学第十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2020级胡沐坤获得四川师范大学2023年特等奖学金

2020级9班获得2022-2023学年度“十佳优良学风班集体”

尚美苑6栋610获得2022-2023学度“十佳优良学风寝室入围奖”

 

八、实验室建设

学院实验中心建立有视听艺术实验室(下设高清演播室、配音室等13个分室)、舞台艺术实验室(下设戏剧与影视化妆实验室、黑匣子舞台灯光实验室等7个分室)、数字艺术实验室(下设非编实验室、影视特效实验室等16个分室)、造型艺术实验室(下设画室等8个分室),各大类设备配置合理,拥有一批行业前瞻性的设备和实训场地,能满足实验实践教学需要。管理制度健全、运行高效有序,建设规划合理。

image.png

 

image.png

 

九、国际合作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联合培养工作,将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合作研究创作结合起来。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办学伙伴,实现合作办学,现有:

序号

学校/项目

国籍

1

欧洲设计学院合作项目

意大利

2

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3+1项目

英国

3

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交流访学项目

韩国

4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交流访学项目

韩国

5

韩国中央大学交换生项目

韩国

6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交换生项目

马来西亚

 供稿:学院评建办 闫新
初审:肖卫东
二审:陈佑松
终审:余剑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