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7月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权威期刊《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教授莅临我院讲学。刘海龙教授以“传播研究中的身体问题”为题,就传播学中身体问题的独特性、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传播中引入身体维度后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剖析。
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王金礼教授,以及影视与传媒学院的部分专业教师和学生。
刘海龙教授从传播研究中被忽略的身体出发,认为过去的研究将传播视为摆脱身体的局限所进行的精神交往,即使其他学科在1970年代后开始关注身体问题,传播研究依然不为所动。刘教授梳理了哲学视野与社会学角度中对于身体问题的相关研究,由此引入了接口、传播媒介、传播条件等传播学中的身体问题;他对彼得斯的“人文主义”立场、麦克卢汉的媒介/身体观、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女性主义与后人类主义等与身体问题相关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传播学引入身体维度之后出现的三个话题:其一,身体的在场与缺席;其二,身体在传播中是否是必须的;其三,身体与机器交流的问题。刘海龙教授认为探讨传播中的身体问题,对未来传播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
讲座过程中,张毓强副总编辑、王金礼教授分别就传播研究中的身体问题以及学术论文的选题经验等方面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在场的师生收益颇丰,纷纷表示刘海龙教授所提出的“传播学中的身体问题”,扩展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他以全新的视野和方式对世界进行阐释,值得更多学者展开进一步研讨。
主讲人简介: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深圳大学、辽宁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入选北京市新闻人才“百人工程”。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著有:《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现代媒体总论》(合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译著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新华出版社,2005)、《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一版,2014年中文修订第二版)、《真相》(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人际影响》(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前沿译丛》主编。
文/图 影视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
审核:陈佑松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