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广播电视台文艺频率总监宋锦燕莅临学院作学术讲座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6日
  查看:1661
  来源:

     2019年11月20日晚7:00,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会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综合实验楼701演播厅组织开展了一场题为“好故事才有好作品——媒介融合背景下看国际传播”的学术讲座,主讲人为四川广播电视台广播新媒体负责人兼文艺频率总监宋锦燕老师。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杨小锋教授、邬光照副教授以及201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aimage002.jpg

宋锦燕老师讲座现场

      宋锦燕老师首先从珠江经济台的发展历程回顾了我国“四级办广播”的发展历史,广播拥有伴随性、交互性、解放双手和眼睛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在技术赋能方面,国际传播的主体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广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接着,宋锦燕老师以ABU(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奖为例,将中国新闻奖与亚广联奖作了对比。中国新闻奖从新闻的角度出发,奖项有消息、专题、访谈等类别,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特点,而亚广联奖从作品的思想性出发,设置了广播剧、新闻报道、互动节目等奖项,更加体现了作品的创新性。

 aimage003.jpg

杨小锋教授介绍宋锦燕老师学术背景

      随后,宋锦燕老师还从第54届亚广联节目评奖情况看世界广播节目的趋势,讲述了《落地生根》、《海昏候》、《2020,中国、美国和我》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视野奖《落地生根》的选题和切入点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通过故事化的讲述,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情感性,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创新奖《海昏候》以戏剧的方式通过声音的现场还原,再现了西汉王朝的历史片段;互动奖《中国、美国和我》以主持人访谈的形式成就了作品。

      此外,宋锦燕老师还从叙事手段的故事化、用声音还原现场、更多的个体和局部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做好一部优秀的广播作品。宋老师认为,在叙事方面,一定要有人,要有冲突和细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在声音方面,广播好作品要注重新闻的史实逻辑和声音的审美逻辑完美统一。一部优秀的广播作品,不仅要有对话,还要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还要追求声音的极致表现;在个体和局部方面,宋老师还援引孟加拉国、日本以及罗马尼亚的故事作品,以国际化的视角阐述了在国际化语境下新闻类、纪录类以及广播剧获奖作品的优势和特点。 

aimage005.jpg

邬光照老师进行总结

    讲座最后,宋锦燕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日常学习中要提升自己英语水平和新闻写作水平的建议,以便于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此次讲座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中落下帷幕,邬光照老师做总结,并对宋老师的学术交流深表感谢。同学们也表示拓展了课堂以外的视野,收获颇多。



供稿:杨文斌、韩文君

                                     摄影:刘时雨

 审核:班运翔 蒋汶倩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