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面对疫情和新境况,文艺评论如何引领与担当?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1日
  查看:259
  来源:

 编者按:

  5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共同主办的“新境况下中国文艺评论积极面对现实创作与评价认知”研讨会在线举办。会议全程在B站直播。由《中国艺术报》报道后,被学习强国APP转载。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她认为,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以艺术家个体和个性散兵游勇式的传播中国形象不同,新媒体中呈现出来的一些传统文化片断正逐步形成正向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如李子柒的视频当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化沉重为轻盈、化枯燥为丰润,在艺术形式上散发出赏心悦目的清新气息。

      5月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协办的“新境况下中国文艺评论积极面对现实创作与评价认知”研讨会在线举办。会议围绕“数字媒介时代的经典建构问题”“重建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精神离散与网媒文艺的文艺性再造”“戏剧的危机与戏剧的生机”“互联网时代的影视创作与批评”“发掘现实题材创作的源动力”“创作和受众两端平衡下的文艺评论”“中国当下的文艺现状”等多个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和深度反思。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表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气,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面对2020年的现实境况,文艺评论家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看文艺的价值。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肆虐,我国刚刚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正在奋力推进;从国际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种剧变,世界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正在接受空前的考验,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分裂感十分强烈,焦虑情绪弥漫全世界。这个时候,文艺评论应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相信文艺评论的科学性,站在他者的角度去理解、考虑对方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周星认为,文艺评论面对新型多样的文艺创作,更需要端正的据守核心价值观的具有独立价值的文艺评论,引导人们感知、享受和把握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凸显文艺审美和强化理论引导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表示,中国文艺评论新境况有三个重大的面向和担当:面向国家需求,担当自觉的歌唱者;面向社会需求,担当积极的引领者;面向专业需求,担当清醒的“吹哨者”。


       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应该,或者说必将会诞生和建构出新的文艺经典,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历史上最集中最深厚的智慧和创造力,已经出现了最具智能性的媒介技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最缺乏的是具有更高创造力和聚合力的文艺精英,是他们为创造数字时代的文艺经典提供了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晓云、张燕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深切的体验,在我们内心可能会期待影视作品可以穿越层层的现实迷雾,直击当代人的精神和心灵。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谢柏梁认为,抗疫戏剧应该像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或像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把文艺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机地关联起来,成为真正的记录时代的精品,体现人类从危机到生机的过程。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表示,截至2019年,国内网民数量达到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在互联网语境下,影像、屏幕和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彻底改写,互联网时代的网剧是在个人的电脑或者手机上观看的,围绕着小屏展开的是一个私人的领域,屏幕的小微化延伸出观看的多样化、分众化,也带来了网络影视剧表达的多样化以及评论的丰富性,且观众开始掌握评判的标准与话语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认为,当下电视剧中有些剧对新的行业开掘浅尝辄止,浪费了好的题材;有些剧看上去好像换了一个行业、换了一个题材,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似曾相识,可谓换汤不换药,在创作中并没有就行业和题材本身有审美发现和心灵创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向荣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关于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创作,重要准则是如何将政治性的语言进行艺术化的表达,比如怎样面对包括B站在内的二次元传播路径和渠道等,我们需要用一种更新的语言或者是更具备人民性的语言来重新解读政治性的语言。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认为,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以艺术家个体和个性散兵游勇式的传播中国形象不同,新媒体中呈现出来的一些传统文化片断正逐步形成正向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如李子柒的视频当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化沉重为轻盈、化枯燥为丰润,在艺术形式上散发出赏心悦目的清新气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秘书长任晟姝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戏剧工作者通过先锋戏剧《等待戈多》的形态表达现实生活中夫妻被疫情分隔两城的状态;通过线上剧本朗读和戏剧节等,都为未来戏剧创作和传播渠道提供了有益思考。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成)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