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影视与传媒学院举办“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文艺评论新局面”高端学术研讨会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3月25日
  查看:387
  来源:

3月24日,影视与传媒学院举办“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文艺评论新局面”高端学术研讨会。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四川省电影局局长周青、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钢威出席会议。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席张德祥,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中心主任周星,以及来自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大学、辽宁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我院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a1553482494489931.jpg

黄钢威致欢迎辞。周星代表八家文艺评论基地致辞。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骆平教授主持。

庞井君围绕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与审美艺术的未来展开探讨,指出在互联网信息科技发展与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带来的新景观下,文艺批评应该如何开创新的局面。一方面,文艺评论要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另一方面,在认知、信仰、审美共同构成的人类精神体系中,审美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甚至是主导作用。

张德祥提出融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的职责在于守正创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跟其传播方式相联系的。融媒体环境对文艺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艺内容的创新需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大视野和大格局;我们的文艺评论同样需要创新,借助新的媒体手段、更加鲜活和贴近大众。

周星探讨了融媒体背景下的批评与引导,及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影响力、价值观和感召力。文艺评论首先应该关注,有没有影响力、对谁产生影响力、如何产生影响力的问题;其次,文艺评论既需要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也需要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第三,文艺评论还应具备感召力,必须有效到达受众。

戴清教授结合近年影视剧创作,指出“双轻双重”的创作不足、和近年现实主义题材的回归。认为文艺创作应该直面现实、深度揭示现实;同时文艺评论也应当拥抱时代,呼吁学者时评的创作,即时回应文化现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沈勇秘书长则强调文艺评论需要“雅俗共赏”。指出信息技术背景下,文艺评论存在着精英和草根、雅和俗的“圈层壁垒”。并就如何打通圈层壁垒,使精英式文艺评论能够最终有效抵达大众、起到普及引领的作用展开了探讨。

金丹元教授指出了近年网络影评发展的新态势。传统影评公信力下降、大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声”,如何保持客观公正同时与时俱进,时代对影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郭必恒教授提出了媒介革新与艺术评论再认识的问题。指出媒介革新的形势下,艺术评论应在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淡化“说教”、强调感性形式;强化艺术观念和内容的创新;追求艺术的个性和张力。

张国涛主任总结了当前中国电视剧评论的新动向。指出传播新时代群体化、互动化、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五个新特征,和随之而来的评论形式全媒体化、评论语言实时化、评论效果话题化。

郑宜庸教授则探讨了“短视频 解说”这一电影评论新现象,并由此追问电影评论应该如何有效融入网络。任晟姝博士围绕2018年中国戏剧产业发展特别是与文旅项目的整合,来探讨融媒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马琳教授则对沈勇秘书长的观点做出了回应,认为两个“圈层”的打通很难完成,提倡以“可分享性”代替“打通。”

刘朝谦教授指出文学艺术不断“越界”和演变出新的样式,旧有的理论框架难以有效阐释。新的文学艺术,需要新的理论,这是需要一代人艰辛工作来完成的。陈积银教授以“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例,探讨融媒体背景下的文艺传播特别是传播权力两极化的问题。刘广宇教授则从纪录片的创作与播映新趋势切入,梳理了融媒体下的互联网新景观。并指出旧有的知识框架已很难适应当下的评论需求,建立新的概念体系将任重道远。

据悉,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北京大学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学院文艺评论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评论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福建省文艺家评论协会联合举办。此次会议既是回应融媒体时代要求和新命题,同时也旨在聚合八家文艺评论基地、共同助力西部地区文艺评论发展。

a1553482550814092.jp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影视与传媒学院